当前位置:首页 > 真题 > MBA问答 > 论证有效性分析: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,选择若干要点,写一篇600字左右...

论证有效性分析: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,选择若干要点,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,对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。(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: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,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,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,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,等等)
  现在人们常在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,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,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,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,据报道,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“用工荒”现象,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均为1.06,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。因此,我国的大学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。
  还有,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,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,适应能力就越强,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,大学生显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,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。
  实际上,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,是因为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高。因此,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,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,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,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。

  总之,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问题,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。 

2022-04-25文章来源:尚德机构
文字题

论证有效性分析: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,选择若干要点,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,对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。(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: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,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,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,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,等等)
  现在人们常在谈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,其实大学生的就业并不难,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,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,据报道,近年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“用工荒”现象,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均为1.06,表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。因此,我国的大学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。
  还有,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,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,适应能力就越强,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,大学生显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,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。
  实际上,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,是因为其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或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过高。因此,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,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,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,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。

  总之,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问题,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。 

参考答案及解析
答案:

【参考范文】

大学生就业真的不难吗? 

  材料认为“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问题,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”,然而该论证过程存在多处逻辑缺陷,具体分析如下:

  第一,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减少使劳动力供求比例发生变化,但不一定导致劳动力供应从过剩变短缺。“劳动年龄人口”与“劳动力供应人口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存在概念混淆;另外,劳动力是否供过于求,不仅受到供给的影响,还会受到需求的影响。

  第二,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“用工荒”,可能仅仅是地域性的现象,不一定可以代表全国的情况。另外,2015年第二季度的情况,也可能只是一年中的阶段性现象,难以代表整个年份的情况。况且,空缺的岗位也未必是针对于大学生的岗位。

  第三,受教育程度越高,适应能力未必就越强、就越容易就业。因为受教育程度仅仅是影响适应能力的一种因素;另外,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也仅仅是影响就业的部分因素,就业还取决于其他因素的影响。

  第四,其他社会群体中也有比大学生容易就业的群体,所以不能推断大学生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。因为是否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,不仅取决于素质高、适应能力强,还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。另外,即使大学生比某些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,也不能得出大学生就业不难的结论。

  综上所述,上述论证过程至少存在以上逻辑缺陷,得出结论“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问题,我们大可不必为此顾虑重重”是不可信的。

解析:

本题的论证主要存在如下问题:
【1】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减少使劳动力供求比例发生变化,但不一定导致劳动力供应从过剩变短缺。“劳动年龄人口”与“劳动力供应人口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存在概念混淆;另外,劳动力是否供过于求,不仅受到供给的影响,还会受到需求的影响。
【2】长三角等地区频频出现“用工荒”,可能仅仅是地域性的现象,不一定可以代表全国的情况。另外,2015年第二季度的情况,也可能只是一年中的阶段性现象,难以代表整个年份的情况。况且,空缺的岗位也未必是针对于大学生的岗位。
【2】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不等于大学生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大于供给,所以,不能由此推出“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”。“劳动力市场”与“大学毕业生市场”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。也许由于“大学毕业生市场”的特殊性,出现“我国的大学生供大于求”的现象。
【3】受教育程度越高,适应能力未必就越强、就越容易就业。因为受教育程度仅仅是影响适应能力的一种因素;另外,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也仅仅是影响就业的部分因素,还取决于其他因素的影响。
【4】其他社会群体中也有比大学生容易就业的群体,所以不能推断大学生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。因为是否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,不仅取决于素质高、适应能力强,还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。另外,即使大学生比某些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,也不能得出大学生就业不难的结论。
【5】 即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设置,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以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念,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,也不能由此推出“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”。市场需求随时变化,即使根据当年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也未必可以适应未来的变化;即使学生能够改变就业观念,但是大学生就业也可能与自我期望不匹配,不能稳定就业;另外,妄图通过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难问题,此举也不可靠,因为并未考虑到创业风险以及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等因素。
【6】“实际上,一部分学生就业难”,“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不复存在”,表明当今存在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,这与大学生就业并不难的论点自相矛盾。

免费课程

关注领取

极速择校

1分钟精准择校

APP下载

下载尚德APP

院校对比